
1月2日,记者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获悉,该院成功为80岁的胡女士装上了目前体积最小的心脏起搏器,自1971年由该院时任心内科主任刘忠豫为其施行国内首例心脏起搏治疗至今,胡女士共在该院体内安装过23台心脏起搏器、接受了35次手术,见证了中国起搏器的发展历史。
1969年,年仅25岁的胡根娣被确诊为“阿斯综合征”。由于晕厥频发,胡根娣只能一直卧床依靠口服麻黄素、静脉输注异丙肾上腺素维持生命,植入心脏起搏器成了她回归正常生活的唯一希望。带着强烈的求生欲望,胡根娣接受了开胸手术,安装了第一台当时尚处于研发阶段的国产感应式心脏起搏器。3年后,刘忠豫又为胡根娣植入了首批国产埋藏式起搏器。在此期间,由于起搏器电极腐蚀、起搏器螺丝生锈、电极脱位,囊袋发生感染、电池提前耗尽等一系列问题,胡根娣频繁接受手术,更换了10个起搏器。她的救治经历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早年国产起搏器研发的艰难历程。随着起搏器技术逐步完善,胡根娣体内的起搏器使用时间越来越长,植入过程也趋于微创。
该院松江院区心内科主任汪芳教授告诉记者,此次更换起搏器最大的困难在于确定植入方式。由于胡女士此前已经经历过34次手术,体内安装过22台起搏器。其腹部和胸腔遍布疤痕,而且那些老式起搏器的线圈还留在体内无法取出,无法再更换传统起搏器。因此,专家团队决定为胡女士安装新一代无导线起搏器。
此次安装的无导线起搏器重量不到2.0g,体积仅有1cc,使用寿命可长达10年以上,兼容1.5T/3.0T核磁共振扫描,且植入过程简单,手术时间较短,可以大大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手术当日,专家团队通过下腔静脉途径,使用特殊的输送系统和导管跨过三尖瓣膜,将起搏器植入到患者右心室间隔部。手术全过程耗时不到30分钟,患者全程保持清醒,无需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术后,患者安返病房,并于2天后出院。
监制:胡姗姗
策划:许梦可
记者:王殿甲 杨静
编辑:张莫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