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习惯在博物馆展馆欣赏青铜器,往往认为青铜器本来便是形制完整、纹饰清晰、铭文清楚的。
但其实,青铜器埋藏地下,时逾二三千年,出土时完好无损的是极少数。一般情况下它们锈蚀遍体、破碎缺损,甚至变成难于辨认的大堆碎片,和陈列馆的青铜器不能同日而语。在青铜器能够长期保存并进行研究和鉴赏的背后,是漫长而高超的修复技艺。
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修复技艺可溯源至清宫修复师“古铜张”一脉,1958年被聘入上海博物馆的第一代修复师王荣达先生正是“古铜张”张泰恩的再传弟子。
青铜器修复要经历制定修复方案、清洗、除锈、拆分、矫形、焊接(粘结)、补缺、刻纹、翻模、铸造、打磨、外观协调处理等12个基本修复环节,才能使一件腐蚀、破碎、变形的青铜器恢复最佳状态。其中除锈、矫形、刻纹、做色等环节,是青铜器修复过程中,最难掌握的技术节点,是正确逼真还原青铜器原来面貌的核心技术,也体现了修复师对青铜器的形制、纹饰、锈色的熟知程度和理解,这是机器无法取代的。
1958年至今,上海博物馆的青铜修复团队已为本馆和国内各省市博物馆、考古所、高校以及海内外著名收藏家修复与复制了上万件考古、馆藏及私人收藏的青铜文物,其中包括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山西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南京大学等数十家机构。修复了大量国宝级重器和列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文物,如山西晋侯墓系列青铜器、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出土系列铜器、上海青龙镇遗址出土文物等。
春秋交龙纹鑑修复前
春秋交龙纹鑑修复后
其中,馆藏春秋交龙纹鑑的修复过程可谓集技艺之大成者。这件文物于上世纪90年代由上博原馆长马承源自香港抢救回归。相比上博此前收藏的同类文物,此鑑形制更大,口径达79厘米,高度约45厘米,本体破损严重,且经过不当修复,而平均厚度仅有1.5毫米左右的器壁,更使得修复过程难上加难。上海博物馆的修复师从对器形、花纹的深入研究入手,将整件器物的共89枚残片一一清洗并矫形、拼接,精准还原了器形。对于占整器总体三分之一的缺损部分,使用精密的翻模、刻纹技术来再现原器物上细密古朴的纹饰,并以层叠渐进的做色做旧方式,最终使器物达到了完美浑然的修复效果。整个过程前后经历了15年时间,涉及修复技艺中的所有环节,每个环节在实践时都经过反复推敲、严谨实验,也不时要经历推翻原方案、另寻新途径的艰难险阻。而最终的修复成果成为了国内青铜大器修复的代表之作。
2021年,青铜器修复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监制:陈雯
策划:许梦可
素材来源:上海非遗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