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中国碳市场大会2023·上海”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议以“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主题,全面展示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成效,扩大中国在国际碳交易领域的影响力,持续推动全国碳市场健康发展。
本次大会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与生态环境部联合举办,除主会场外还设置了三个分会场,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分别就“市场机制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作用”“企业减排与低碳转型”“碳市场与气候投融资”等相关话题及热点内容进行交流。

据介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运行两年多来,交易规模逐步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市场运行健康有序。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3.8亿吨、成交额206.6亿元,已成为全球覆盖碳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作为我国最早的碳市场试点之一,上海自2011年起先行先试建设本地碳市场,并在碳排放交易政策体系建设、碳市场运行管理以及碳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作了一系列探索。目前,上海地方碳市场已纳入钢铁、电力、化工、航空、水运、建筑、数据中心等28个行业300多家企业,共吸引1800多家单位开户交易,其中机构投资者超过1100家,连续九年实现企业履约清缴率100%。从交易规模看,2023年10月底,现货品种累计成交量2.3亿吨,累计成交额38亿元。现货品种累计成交量在全国九个碳市场中排前列。
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国将继续扎实做好相关制度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建设,丰富市场功能、激发市场活力,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引导更多资金进入绿色低碳领域,并进一步加强碳市场国际交流与合作。
监制:陈雯
策划:许梦可
记者:胡祎玮 武文帅
编辑:张莫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