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天团”对话:浪潮之下的产业再思考!

来源:总台上海总站 | 2023年11月04日 19:58
总台上海总站 | 2023年11月04日 19:58
原标题:
正在加载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大模型已经成为了当下最热门的产业话题之一。2023年以来,AI大模型赛道更加火热,“百模大战”也如火如荼。抢人才、拼算法、争数据、卷算力......产业浪潮之下,大模型们到底该比拼什么?它们将给我们的生活和产业变革带来哪些惊喜和挑战?开源生态下,中国大模型产业之路该怎么走?产业应用的商业化落地还有多远?

上海“2023科创大会”期间,AI大模型领域“天团”级嘉宾齐聚《对话》现场,共同碰撞思想,探索AI大模型浪潮之下产业的未来。他们是:

王坚     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

赵志耘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徐立     商汤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林达华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

《对话》录制现场

AI大模型 带来新惊喜

王坚:大模型的出现,是为人工智能划了一道分水岭。之前我们只是想做一些人可以做的事情,但是大模型出来后,事实上很多的事情都不是传统意义上人可以做的事情。这背后不是简单的机器替代人,而是技术让人做了一次非常大的延伸。

林达华:大模型它能够对人类所有历史上的知识做深层次的深度重组,然后迸发出非常巨大的创造力,这个其实是大模型给到我们人类可能过往想象不到的这些地方。

林达华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

徐立:大模型能高考,即使考到高考状元,也只能说明它高考考得好,并不能说明它具备大学生的能力。所以说维度不一样,判断不一样。今天特别难用一个人类的综合判断标准去指出大模型的能力,否则在很多的应用上一定会有误区。

徐立 商汤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赵志耘:人工智能大模型代表了迄今为止的人工智能的智能最高水平,我们说的通用大模型、专业的垂直领域的行业大模型和企业应用的大模型,不同的技术路线,评价它的智能水平、发展标准和发展潜力都是不一样的。

赵志耘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做好大模型 到底拼什么?

林达华:最核心的要素其实是人才。培养做好大模型的顶尖人才非常昂贵,就像培养飞行员一样,要在空中飞多少个小时,才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顶尖的飞行员。所以培养一个大模型训练的研究员,他的价格不会亚于一个飞行员,目前来说依然是非常稀缺的人才。

徐立:我们要做“满汉全席”,厨师是人才,食材是数据,厨具是算力,菜谱是算法。我觉得从行业的角度上来讲,食材(数据)更重要。那么更加精细化的行业数据就成为关键。

王坚:要像培养飞行员那样去培养科学家,说明经验很重要,只懂原理没有用。真正要做好一个大模型,还是要有手艺的,这也是这个行业不太一样的地方。我觉得一个接受过像飞行员培训过的科学家是我们最缺的。

开源时代,中国大模型怎么干?

王坚:开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我今天来理解开源,是我们要找到合适的方式,为整个世界降低科技创新的成本,才有可能造福大家。

林达华:有人说开源就像是造轮子,尝试造轮子是很重要的创新方式。如果我造新轮子投入的努力,最后能够创造出很大的价值,我觉得造这个轮子是值得做的。

徐立:开源一定是会推动行业发展,真正开源是复杂系统、多方协同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不是横向的共享经验,是纵向的推动创新链上的创新。当世界上有车的时候,房地产商才知道造车库,整个供应链上都随之快速迭代创新,这样的协同创新对产业是有巨大价值的。

赵志耘:大模型尤其需要一个开源开放的创新生态。大模型第一是要赋能千行百态,同时,也需要中小微创新的主体参与到大模型的应用和创新中来,而在这样一个开源开放的创新生态中,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主体本身扮演的角色和自身的定位其实是非常明确的。

监制:杨松涛

策划:张寄予

编辑:刘潇凡

编辑:张寄予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正在阅读:AI大模型“天团”对话:浪潮之下的产业再思考!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